operations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四层负载均衡(目标地址和端口交换)
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目标地址和端口,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以常见的 TCP 为例,负载均衡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个来自客户端的 SYN 请求时,即通过上述方式选择一个最佳的服务器,并对报文中目标 IP 地址进行修改(改为后端服务器 IP),直接转发给该服务器。TCP 的连接建立,即三次握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直接建立的,负载均衡设备只是起到一个类似路由器的转发动作。在某些部署情况下,为保证服务器回包可以正确返回给负载均衡设备,在转发报文的同时可能还会对报文原来的源地址进行修改。
七层负载均衡(内容交换)
所谓七层负载均衡,也称为“内容交换”,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真正有意义的应用层内容,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七层应用负载的好处,是使得整个网络更智能化。例如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流量,可以通过七层的方式,将对图片类的请求转发到特定的图片服务器并可以使用缓存技术;将对文字类的请求可以转发到特定的文字服务器并可以使用压缩技术。
轮循均衡(Round Robin)
每一次来自网络的请求轮流分配给内部中的服务器,从 1 至 N 然后重新开始。
此种均衡算法适合于服务器组中的所有服务器都有相同的软硬件配置并且平均服务请求相对均衡的情况。
权重轮循均衡(Weighted Round Robin)
根据服务器的不同处理能力,给每个服务器分配不同的权值,使其能够接受相应权值数的服务请求。
此种均衡算法能确保高性能的服务器得到更多的使用率,避免低性能的服务器负载过重。
随机均衡(Random)
把来自网络的请求随机分配给内部中的多个服务器。
权重随机均衡(Weighted Random)
此种均衡算法类似于权重轮循算法,不过在处理请求分担时是个随机选择的过程。
响应速度均衡(Response Time 探测时间)
负载均衡设备对内部各服务器发出一个探测请求(例如 Ping),然后根据内部中各服务器对探测请求的最快响应时间来决定哪一台服务器来响应客户端的服务请求。
此种均衡算法能较好的反映服务器的当前运行状态,但这最快响应时间仅仅指的是负载均衡设备与服务器间的最快响应时间,而不是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最快响应时间。
最少连接数均衡(Least Connection)
最少连接数均衡算法对内部中需负载的每一台服务器都有一个数据记录,记录当前该服务器正在处理的连接数量,当有新的服务连接请求时,将把当前请求分配给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使均衡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负载更加均衡。
此种均衡算法适合长时处理的请求服务,如 FTP。
处理能力均衡(CPU、内存)
此种均衡算法将把服务请求分配给内部中处理负荷(根据服务器 CPU 型号、CPU 数量、内存大小及当前连接数等换算而成)最轻的服务器,由于考虑到了内部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及当前网络运行状况,所以此种均衡算法相对来说更加精确,尤其适合运用到第七层(应用层)负载均衡的情况下。
DNS 响应均衡(Flash DNS)
在此均衡算法下,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负载均衡设备收到同一个客户端的域名解析请求,并在同一时间内把此域名解析成各自相对应服务器的 IP 地址并返回给客户端,则客户端将以最先收到的域名解析 IP 地址来继续请求服务,而忽略其它的 IP 地址响应。
这种均衡策略适合应用在全局负载均衡的情况下,对本地负载均衡是没有意义的。
哈希算法
一致性哈希,相同参数的请求总是发到同一提供者。当某一台提供者挂时,原本发往该提供者的请求,基于虚拟节点,平摊到其它提供者,不会引起剧烈变动。
IP 地址散列(保证客户端服务器对应关系稳定)
通过管理发送方 IP 和目的地 IP 地址的散列,将来自同一发送方的分组(或发送至同一目的地的分组)统一转发到相同服务器的算法。
当客户端有一系列业务需要处理而必须和一个服务器反复通信时,该算法能够以流(会话)为单位,保证来自相同客户端的通信能够一直在同一服务器中进行处理。
URL 散列
通过管理客户端请求 URL 信息的散列,将发送至相同 URL 的请求转发至同一服务器的算法。
普通的负载均衡软件,如 LVS,其实现的功能只是对请求数据包的转发、传递,从负载均衡下的节点服务器来看,接收到的请求还是来自访问负载均衡器的客户端的真实用户;而反向代理就不一样了,反向代理服务器在接收访问用户请求后,会代理用户重新发起请求代理下的节点服务器,最后把数据返回给客户端用户。在节点服务器看来,访问的节点服务器的客户端用户就是反向代理服务器,而非真实的网站访问用户。